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以創新集群織密創新生態(連線評論員)

2025年09月17日08:2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對話人:

  李  拯  本報評論員

  王  森  深圳特區報評論員

  

  李拯:習近平總書記賦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定位。近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在香港發布《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首次排名第一。粵港澳大灣區為何能脫穎而出?

  王森:一隻機器人的“手”,抓取氣球不破、薯片不碎。這個香港的研發成果,跨過深圳河,在深圳實現產業化。全球首個抗甲型流感PB2新藥獲批上市,源自國家實驗室、科研機構和企業在廣州的聯合攻關。在這片創新熱土上,以市場為導向,實驗室與生產線相連、大企業與小企業牽手,區域與區域打通、國內與國際聯通……高效協同的全鏈條創新生態體系,是大灣區的核心競爭力。

  李拯:“早上在香港談合作,下午到橫琴處理業務,晚上又回到澳門”,這是很多報道中的粵港澳一天生活圈,也是協同創新的生動體現。

  王森:的確,跨區域、跨市場、跨行業的高效協同,碰撞出大灣區的創新優勢。“央地協同”,兩家國家實驗室和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發揮帶動作用﹔“區域協同”,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以點帶面”,境內外人才、資本、技術等要素盡其用、暢其流﹔“四鏈協同”,產業聯盟讓企業、機構、學科的界限被打破、協同更加高效。

  李拯:在今年的排名中,“東京—橫濱”集群和美國“聖何塞—舊金山”集群分列第二和第三。相比於世界其他創新集群,面對逆全球化和科技遏制,粵港澳大灣區如何保持其獨特優勢?

  王森:“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制度之異”轉化為“制度之利”,是大灣區的獨有優勢。看金融賦能,港交所、深交所攜手產業鏈企業,“科技+資本”的閉環激勵著無數奇思妙想。看創新生態,大灣區不少園區已實現“上下樓就是上下游,左右鄰就是產業鏈,產業園就是生態圈”,創意想法能以最快速度變為現實產品,人形機器人“南科盤古”從實驗室圖紙到整機落地僅用時10個月。還有,粵港澳大灣區應用場景創新中心(前海)今年正式啟動,能夠為創新落地提供豐富場景,推動科技創新更快落地、推廣、迭代。

  李拯:中國共有24個創新集群進入百強,數量居全球首位。隨著全國統一大市場日益形成,每一個創新集群都應該跳出自身、著眼全國釋放創新潛能。粵港澳大灣區如何在“全國一盤棋”中發揮自身特色?

  王森:長三角與大灣區在產業結構上有很強的互補性,江蘇無錫通過在大灣區設立“科創飛地”,推動大灣區原創性科研成果在無錫太湖灣轉化。再比如,京津冀擁有全國最強的基礎科研能力,近年來,許多高校、科研院所紛紛南下,在大灣區設立研究機構等,為大灣區科技創新注入人才活水。因地制宜、錯位發展,各創新集群正在協同配合中支撐更活躍的創新中國。

  李拯:深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去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2236.61億元、增長18.9%,連續9年保持兩位數增長。作為聞名全球的“創新之都”,深圳如何持續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

  王森:深圳擔負著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引擎、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陣地重任。有三個關鍵詞,首先是“改革”,深圳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興,將繼續在科研成果轉化、科技金融結合、人才政策等方面率先改革,讓企業長成林、讓創新如潮涌﹔其次是“平台”,以光明科學城、河套等平台為載體,完善“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最后是“開放”,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吸引世界一流科研人才和資本,加快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李拯:注重區域、產業之間的協同融通,注重創新生態體系的構建,注重科技金融的杠杆作用,注重立足全國、放眼世界調動資源要素,粵港澳大灣區推動科技創新的方法論,具有普遍的啟發意義。從全國層面來看,粵港澳、長三角、京津冀等活躍的創新集群,在形成創新高地的同時,也在共同編織更大范圍的國家創新生態。當一個強勁的動力引擎帶動更多動力引擎,當一個強大的創新中心不斷拓展輻射范圍,將為整個中國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17日 05 版)

(責編:彭靜、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