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東濰坊5個故事看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本報記者 李 波 侯琳良
2025年09月17日08:2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核心閱讀
從“一塊石頭”到“一粒藥片”、從“一粒種子”到“一盤好菜”、從“一片林”到“一條生態海岸帶”、從產品走出去到“鏈式出海”、從家門口看病到“15分鐘健康服務圈”……近年來,山東濰坊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不斷取得高質量發展新成就。日前,記者走進山東濰坊,透過5個故事,探尋當地高質量發展的密碼。
山東濰坊素有“世界風箏之都”之稱,走進這座有著浪漫氣質的城市,卻發現它硬核實力的另一面——
看過去,全國第一套漢字激光照排系統、我國北方第一台15馬力柴油機在這裡誕生﹔看現在,25個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78個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在這裡成長,32家企業入圍“2025山東民營企業200強”,8家企業入選“2025中國制造業民營企業500強”,數量均居山東省第二位。
一組數據對比,標注濰坊在全國大局中的戰略定位:用全國1‰的淡水、1.7‰的土地,貢獻全國6.4‰的糧食、16.8‰的蔬菜、10.9‰的肉蛋奶,成為全國重要的“糧袋子”“菜籃子”。
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強調,切實把新發展理念落到實處,不斷取得高質量發展新成就。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強調,山東要在全國發展大局中定好位、挑大梁,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如何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在決勝“十四五”、謀劃“十五五”的關鍵時期,記者走進山東濰坊,採擷5個故事,探尋“風箏”越飛越高的密碼。
創新——
從“一塊石頭”到“一粒藥片”
“點石成金”,如何實現?
在位於濰坊壽光市的富康集團,來自千裡之外的賀蘭山石灰石,70元一噸,經過層層加工,生產的鹽酸二甲雙胍藥片,60萬元一噸。
鹽酸二甲雙胍片生產線車間,經由現代化設備,原料藥走過混料、壓片、包衣等多道工序,最終成為片劑。富康集團副總裁李健介紹:“目前,我們生產的鹽酸二甲雙胍片,包括普通片和緩釋片,年產能約為60億片,日均產量近2000萬片。生產線滿負荷運轉,不僅滿足國家集採需求,還遠銷至國外。”
從“一塊石頭”到“一粒藥片”,關鍵在創新。近些年,富康集團構建起“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持續攻克行業重點難題。比如,在緩控釋藥物研發領域,富康集團與中國藥科大學成立聯合實驗室,聚焦二甲雙胍、硝苯地平等優勢原料藥,採用先進的滲透泵釋藥技術開發緩控釋制劑,讓藥物療效更穩定、患者服用更便捷。
“目前,集團搭建‘從一塊石頭到一粒藥片’的完整產業鏈,一噸鹽酸二甲雙胍片的價格達到60萬元,產品利潤大幅提升。”李健說。
在富康集團,“明星產品”不止一個——甲氧苄啶、奧美拉唑的產銷量居全球第一,氯氮平、新諾明等5個產品產銷量居全國第一,吡格列酮二甲雙胍片、間苯三酚注射液、泮托拉唑鈉腸溶片等20個制劑品種已上市銷售……富康集團以鏈式創新打開產業躍遷的無限可能。
在濰坊,像富康集團這樣專注技術突破的“尖子生”還有不少:今年上半年,濰坊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2241家,2239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
協調——
從“一粒種子”到“一盤好菜”
壽光市古城街道前疃村大棚裡,綠色掩映間,一個個青色小番茄探出頭來。“這是當下賣得特別好的番茄‘夢想青甜2號’,一斤能賣到16元,這要感謝李經理!”前疃村黨支部書記殷鳳海說。
“李經理”指的是宏偉種業總經理李繼強,2004年他投身種業時,團隊的目標是選育一款適合大眾種植、適應性廣的番茄品種。彼時,壽光農民引種的外國品種,一粒種子要10元錢,宏偉種業選育的“夢想迷戀”出來后,一棵苗的成本降至1.2元,還能幫農戶節約近一個月的育苗時間。
“家家都是研究所,人人都是技術員。”壽光市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劉春香說,10年間,壽光的國產蔬菜種子市場佔有率從54%提升至70%以上,自主研發的蔬菜品種達到290個。
在濰坊市農科院芸豆試驗田,“濰坊綠龍”與東北“一點紅將軍豆”雜交培育出的新品系芸豆長勢喜人,肉厚且沒有絲。“我們計劃今年一口氣申報8個新品種。”濰坊市農科院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究所所長宋銀行充滿信心。
中國農業科學院壽光蔬菜研發中心、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等種業研發團隊也成為濰坊種業創新的主力軍。越來越多好種子正從濰坊的研究室走向廣袤的田間,實現從“一粒種子”到“一盤好菜”的變身。2024年,濰坊市農業總產值達1358.7億元,全省居首﹔糧食連續4年實現面積、單產、總產“三增長”﹔蔬菜總產量突破1400萬噸,產銷量全國第一。全市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1277家,營收額接近3000億元。
這些年,前疃村黨支部整合原有的7家蔬菜市場,牽頭領辦旺民蔬菜專業合作社聯社,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產銷一體模式,實現農資供應、技術服務、生產標准、質量檢測、品牌打造、包裝銷售“六統一”管理。“我們年銷售番茄達到500萬斤,年交易額超1.5億元。村民年收入由過去的不足5萬元,到現在超過20萬元。”殷鳳海說。
據統計,2024年,濰坊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9212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1.84︰1。農民致富、集體增收、企業發展,一個更具韌性和活力的現代農業體系正在濰坊蓬勃生長。
綠色——
從“一片林”到“一條生態海岸帶”
一邊是碧波千頃,一邊是滿目蒼翠,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海風拂過檉柳林,沙沙作響,好似奏響一首綠色發展交響曲。
2017年之前,這裡生長著稀疏的蘆葦、鹼蓬,整個濱海地區強鹽漬化面積達381平方公裡,佔全市面積的2.35%,綠化成本較高、鹽鹼地綜合利用難度大等問題疊加,海岸線生態形勢嚴峻。
2017年,國家“南紅北柳”生態工程濱海示范林項目啟動。“這是濰坊和山東省林科院合作培育的耐鹽鹼喬木型樹種‘魯檉1號’,又叫鹽鬆,改良土壤效果明顯,目前土壤鹽漬化程度已由原來的7‰降到3‰。”山東檉霖生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說。
走進山東樂道科技農業有限公司種植基地,檉柳林下,肉蓯蓉長勢正好。公司辦公室主任趙傳勝介紹,公司科研團隊通過技術攻關,將習慣干旱沙漠環境的肉蓯蓉“嫁接”至濱海檉柳根系上,提高成活率,藥用成分含量大。趙傳勝說:“這裡的肉蓯蓉年產量達30噸,產值近1200萬元。”
近年來,濰坊統籌安排各類修復資金10億多元,建成海洋特別保護區、鹽鬆防護林、綠化帶8萬多畝,曾經的鹽鹼荒灘筑起一道綠色屏障。同時,通過實施渤海綜合治理、小清河口、老河口等海洋生態修復項目,濰坊累計修復濱海濕地3400多公頃,岸線33.23公裡,打造一條“濱海生態長廊”——肉蓯蓉、南陳桃、芳青玫瑰等特色農產品品牌逐漸擦亮,白鷺翩然棲落,野雞、野兔子不時出沒……
“我們協調海岸線兩側的生態、生產和生活空間,打造一條適合休閑觀光、活力四射的綠色生態海岸帶。”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韓文宏說。
從“一片林”到“一條生態海岸帶”,一幅綠水青山的新畫卷正在濰坊鋪展。今年上半年,濰坊空氣質量綜合指數4.12,同比改善8.2%﹔空氣優良天數128天,同比增加14天﹔全市重點河湖水質保持穩中向好,3條國控入海河流總氮濃度較2020年同期改善25.2%……
開放——
從產品走出去到“鏈式出海”
不久前,1500套由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黃金動力總成”系統,成功交付東南亞頭部卡車制造企業。“此前,該卡車制造企業的動力系統主要依賴日本、韓國,濰柴憑借技術創新成功打破這一局面。”濰柴東南亞區域負責人表示。
在非洲西部的科特迪瓦,從繁忙的商場、轟鳴的工廠到守護生命的醫院,都離不開可靠的電力保障。作為這些場所背后的“電力心臟”,濰柴發電機組以穩定的動力輸出,贏得當地市場約30%的佔有率。
今年以來,濰柴發動機出口收入實現大幅增長,海外保有量已超百萬台。公司以大缸徑發動機為發展引擎,帶動全系列、全領域發動機應用推廣,海外出口業務實現突破。
濰坊正努力實現從單一產品輸出到全產業鏈布局,去年11月起,相繼成立企業走出去聯合會、企業家國際聯盟等組織機構,推動濰坊企業資源共享、信息共享、商機共享,助力企業“抱團出海”。賽馬力、華豐動力等企業乘勢而上,新簽訂海外訂單突破新高,形成了以大帶小的新局面。
“我們與濰柴在發動機研發、關鍵零部件制造等領域建立緊密的合作,加快產品走出去的步伐。”山東賽馬力發電設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田敏說,企業在菲律賓、阿聯酋等國家探索建立倉庫及銷售體系,降低區域市場成本,僅一季度,海外訂單便增長10%以上。
在高端裝備制造、高端化工、食品加工等領域,濰坊正全面形成“鏈式出海”格局,外貿成績單愈發亮眼:今年一季度,濰坊市外貿進出口917.4億元,創歷史新高,較去年同期增長7.6%。
共享——
從家門口看病到“15分鐘健康服務圈”
“王嬸,剛接到您孩子的電話,說您胸口不太舒服,囑咐我讓您現在就來衛生室做個心電圖檢查。”近日,濰坊市臨朐縣九山鎮周家庄衛生室鄉村醫生周世棟,通知村民王成芬及時就診檢查。
一刻鐘不到,王成芬就來到村衛生室做了心電圖檢查。周世棟很快就將臨朐縣人民醫院傳回的心電圖診斷結果告知王成芬,並及時聯系將其轉院至縣人民醫院治療。
“過去看心臟病很麻煩,現在村衛生室就能與縣醫院聯網做心電圖檢查,都不用出村,真是太省事了。”王成芬感慨,要是以前,自己不舒服而孩子又不在家,根本去不了縣醫院看病。
今年3月以來,臨朐縣打造“心電一張網”,由縣人民醫院為首批100家鄉鎮衛生院、村級衛生室提供24小時遠程心電診斷服務,提升全縣心血管疾病的救治水平、預防能力,擴大服務覆蓋面。截至目前,這張網累計傳輸心電信息近6000條,指導並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數十例。
努力讓群眾在家門口看上病、看好病,濰坊成功爭創國家基層衛生健康綜合試驗區,在山東省率先實現國家級重大醫改試點的城鄉全覆蓋。全市建成甲等鄉鎮衛生院100處、縣域醫療服務次中心27處,基本形成城鄉居民“15分鐘健康服務圈”。以數字賦能破解醫療資源不均的難題,通過市、縣、鎮、村四級遠程醫療網絡,基層診療量佔比達到67.29%。
同時,濰坊創建5個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和5個國家中醫優勢專科,作為省級區域醫療中心,服務輻射1200萬人,全市縣域內就診率達94.3%。
家庭醫生團隊定期隨訪、健康宣教,重點人群被精准識別、納入管理﹔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在社區就能得到規范診療和長期追蹤﹔針對老年人、孕產婦、兒童等群體,個性化健康服務包送到手上……健康服務從“被動診治”向“主動守護”轉型,從“疾病治療”向“健康管理”延伸,據統計,濰坊群眾看病就醫滿意度連續7年位列山東省前三名,濰坊正逐步構建起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保障體系。
一塊石頭變身,折射“創新”發展理念引領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一盤好菜端上餐桌,折射“協調”發展理念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和城市發展同頻﹔
一條生態海岸帶建成,折射“綠色”發展理念指引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一條鏈式出海之路越走越寬廣,折射“開放”發展理念推動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
一個15分鐘健康服務圈形成,折射“共享”發展理念助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我們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謀劃‘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繼續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讓濰坊的‘風箏’越飛越高。”濰坊市委書記劉運說。
(濰坊市融媒體中心記者高文、孟祥風、方文婷、劉杰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17日 06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