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7日08:2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 |
圖①:福建廈門市集美區一處保障性住房項目。 |
福建廈門市因地制宜發展保障性住房
“好房子”托舉好生活
本報記者 劉曉宇
在福建省廈門市工作7年,95后鄢婷迎來喜事,住上了心滿意足的“好房子”。
清晨,陽光洒在湖裡區古地石社區的整潔小道上。鄢婷拎包出門,步行15分鐘,就能到達公司所在地廈門軟件園二期。
新建小區、核心地段、花園景觀、南北通透……細數小區的優勢,鄢婷一百個滿意。“這套房子每月租金1500元,這是保障性租賃住房政策下的優惠價格。”鄢婷說。像她這樣的租戶,在這個小區有近千人。
“周邊3個商場,地鐵公交便利。保障性租賃住房蓋在這樣的好地段,就是為了讓更多人住上‘好房子’。”廈門住房租賃發展有限公司項目副經理胡春強全程參與建設。他介紹,項目團隊充分運用智能建造施工技術,打造綠色、低碳、智能、安全的現代化住宅,平均熱島強度、室外噪聲、通風與採光系數等均高於二星級綠色建筑標准。
近年來,廈門市因地制宜發展保障性住房,不斷完善“求職免費一年一張床、就業五年內五折租一間房、安家不高於四五折購一套房、雙困家庭四檔租保障房”的“住廈來”住房保障體系,全力實現住有所居。
下足繡花功夫,服務精細到戶。根據本市住房困難家庭的實際情況和承租能力,廈門保障性住房以小戶型、統一裝修、經濟實用為原則,並安裝櫥櫃等家居用品,滿足群眾基本居住需求。目前,廈門市保障性住房保障人數已達到30萬人。
在不遠處湖裡區金山街道的仁和公寓,這處市級公共租賃住房項目從規劃之初就秉持“好房子”理念。淡黃色外牆簡約現代,戶型設計精巧實用。走進住戶林艷婷的家,格局方正,約40平方米,站在陽台能遠眺夜景。林艷婷介紹,“單位申請、集中居住,享受七折租金優惠。”小區周邊同步建成幼兒園、生鮮超市、社區醫療站等配套設施,形成了“15分鐘生活圈”。夜幕降臨,林艷婷在家裡輕撥吉他,音符跳躍間,是對新生活的無限憧憬。
“房子不僅要建得好,服務也要跟得上。”廈門安居集團黨群綜合部負責人洪耘說。在仁和公寓,物業服務中心引入智慧管理系統,大數據幫大家伙解難題。社區還定期組織鄰裡節、讀書會等活動,增強住戶的歸屬感和幸福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要有堅持不懈的韌勁。接下來,我們將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一件接著一件辦,把住房保障作為增進民生福祉、推進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讓更多人進得來、留得下、住得安、能成業。”廈門市住房和建設局住房保障處處長吳雪琳說。
寧夏銀川市堅持“一圈一策”
“生活圈”成為“幸福圈”
本報記者 焦思雨
剛吃過早飯,69歲的藺啟賀和老伴出門散步。“以前大家大多去附近的公園鍛煉,稍有點遠,現在小區建了步道,方便多了。”藺啟賀連連稱贊。
藺啟賀家住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金鳳區北京中路街道民生花園社區。說起周邊環境,他打開話匣子,樓下有早市,不出社區就能買藥、理發,過個馬路能繳納水電暖費,超市、醫院、學校、社區食堂一應俱全,小區四周都有公交站,出門方便。在民生花園社區,“衣食住行醫教”全方位覆蓋,構建起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
民生花園社區包括民生城市花園、元光花園兩個住宅小區,共2425戶5200人,其中老年人佔比達25%。“我們上了年紀,就怕走遠路。現在,針頭線腦、柴米油鹽的小事在家門口就能解決,孩子們不操心,我們住得也舒心。”藺啟賀感慨。
孫亞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她坦言當初搬來民生花園社區,看中的就是便捷的生活條件。“幾分鐘能到幼兒園,轉彎就是菜市場,修東西、取快遞,走幾步路就行。”孫亞笑著說,“像我這樣帶倆娃的媽媽,最看重的就是省時省力。不出社區,搞定日常所需,真的很踏實。”
“生活圈”裡有啥,居民說了算。民生花園社區黨委書記王惠說:“入戶走訪聽需求,大家幾乎都建議鋪設健身步道。”社區抓緊辦理,修整提升了原有的人行道,建成“幸福健康步道”。
“我們鼓勵居民建言獻策,參與社區建設。”王惠表示。社區聚焦居民需求,細化服務舉措,提升服務實效,讓“15分鐘”衡量的不僅是時間尺度,更是幸福生活的半徑。
自2021年以來,銀川市已建成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31個,覆蓋小區97個,服務群眾35萬余人,試點生活圈建設完成率已達到較高水平。下一步,銀川市因地制宜,“一圈一策”,把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納入城市公共服務基礎設施體系,將便民生活圈建設與完善城市商業體系、培育新業態等工作結合起來統籌推進。
銀川市商務局副局長趙偉男介紹:“我們堅持精准施策、綜合施策,努力把居民的‘需求清單’轉化為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服務清單’,將便民商圈‘畫’得更圓。”
(張嘉儀參與採寫)
安徽蕪湖市推進老舊小區改造
“改面子”更要“補裡子”
本報記者 李俊杰
“調整好呼吸,預備——跑!”一聲令下,孩子們擺動手臂,奔跑在健身步道上。
早上7點,安徽省蕪湖市弋江區南瑞街道瑞東園小區裡,68歲的居民李少俊領著10多個孩子鍛煉身體。“小區條件這麼好,擱以前哪敢想。”李少俊嘴角不自覺上揚。
瑞東園小區建成於2004年,歷經風霜,“老態”顯露:樓體外立面斑駁脫落,每逢雨天架空層積水能沒過腳踝,車位缺口達300多個。小區沒有路燈,夜裡居民出門“摸黑走”……
轉機發生在2024年初。瑞東園小區被納入蕪湖市老舊小區改造計劃。李少俊說,剛開始大家很激動,可很快陷入擔憂——改造能改到大伙的心坎裡嗎?
“改哪裡、怎麼改,得聽居民的。”瑞東社區黨總支書記劉宇說。前期,由老黨員和熱心居民組成的單元長挨家挨戶征求意見。李少俊是單元長之一,那段時間,他每天下班后就去敲門,傾聽街坊鄰居的需求。“有的希望解決雨污水管網問題,有的想要增加停車位,還有的盼著有個能遛彎的廣場。”最終,一期改造共收集134條意見。
改造過程中,瑞東社區同弋江區住建部門、街道城建部門、物業公司、施工方以及單元長代表組成了“同心瑞東議事廳”,專門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有居民反映施工揚塵大,“議事廳”立刻協調,施工方採用一次性塑料薄膜覆蓋居民窗戶。“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前前后后解決了80多個問題。”劉宇說。整個改造過程,居民滿意度高達98%。
如今走進瑞東園小區,入口處的休閑娛樂廣場成了“顏值擔當”:健身步道鋪著彩色塑膠,涼亭、健身區和兒童樂園錯落分布,停車位整齊寬敞,夜晚的小區亮堂不少。
“小區環境好了,居民的精氣神足了。”李少俊說。有的自發組建“護綠隊”定期修整草坪,有的義務提醒規范停車,大家伙都願意守好這個“家”。
從“有居”到“優居”,蕪湖市堅持以需求為導向,推進老舊小區改造。今年,75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將在10月全部完工,惠及居民2.7萬戶。“下一步,不僅要‘改面子’,更要‘補裡子’‘強底子’。”蕪湖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總工程師馬紅濤表示,完善老舊小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採用“改造+長效管理”模式,推動物業規范化服務,讓改造成果長久惠及居民,讓居民在家門口收獲穩穩幸福。
山東淄博市推進完整社區建設
家門口樂享新服務
本報記者 李 蕊
清晨,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絲綢路街道勝利社區的便民早點服務區氤氳著煙火氣。居民樊素貞提著布袋子,在早餐攤位選購餐點。
“以前可不是這樣”,她一邊接過早餐一邊感慨,“那時候攤位雜亂,有的都快擺到路中間去了。周邊全是居民樓,還有三所學校,每天早上堵得水泄不通。”
變化發生在去年。勝利社區在接到居民多次反映后,將東側一片閑置空地重新規劃,建起便民早點服務區,流動攤販集中入駐,統一管理。
“現在,一路暢通,上學不堵了,大人孩子不怕遲到,我們買早飯也能‘一站式’購齊。”樊素貞笑道。
安居更安心,是許多勝利社區居民的真切感受。2022年10月,勝利社區入選完整社區建設試點。啥是完整社區?就是不僅要有完善的配套設施、充足的活動空間,還要有智能的便民服務和健全的治理機制等。
走進勝利社區心理服務中心,VR(虛擬現實)放鬆室、音樂療愈角、心理沙盤區一應俱全。這個不算大的空間,布置得溫馨且專業,每周都有專業心理咨詢師在此值班。勝利社區有近萬人,人口結構復雜,一度矛盾糾紛多發。心理服務中心自從2017年成立,已累計為上百位居民提供“一對一”咨詢,社區糾紛發生率下降近30%。
創新治理機制,群眾共建共享。周村區優化社區班子結構,建立街道、社區兩級聯動議事機制,通過“黨群議事會”“板凳課堂”等載體,讓居民真正參與到社區事務的決策和監督中,實現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決。
數字化智慧物業平台、“紅色樓長”隊伍、300余人的志願服務隊……一系列創新機制逐步構建起“黨委領導、政府組織、業主參與、物業服務”的社區治理新格局。“進了家門是小家,出了家門是大家”,樊素貞說,“現在有什麼事在社區裡都能解決。”
居民有需求,社區有服務,完整社區,升級幸福。
一個紅色信封裡,裝著2025年上半年養老補助。今年71歲的社區居民李榮華開心地說,“這些錢夠這半年買菜了。”為了讓老人安享晚年,社區建設醫養結合中心、日間照料中心。目前,社區每百戶居民擁有綜合服務設施面積超過30平方米,60%以上面積用於居民活動。
“下一步,我們將以完整社區試點建設為契機,由點及面,持續拓展服務內容、提升治理水平,讓更多群眾在城市生活中感受到歸屬感、獲得感和幸福感。”周村區絲綢路街道黨工委書記王文曉表示。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17日 19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